《金刚经》是佛教中一部伟大的经典,它是大乘般若的精髓,在佛教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我国古代到现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贩夫走卒。各个阶层无不推崇之至。历经千年流传至今,《金刚经》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从小处说,它解决的是人心烦恼的问题。从宏观处说,它研究的是宇宙人生真相的问题。
在此,我秉承着一颗恭敬之心,分享《金刚经》中3句经典的语录给大家,以及个人的浅见,限个人阅历或是水平有限,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
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不能证得。
佛陀在成为佛陀之前,也是凡人。他看透了众生皆苦的真相,从而放弃了与生俱来的尊贵的王位和富贵的世俗生活,去寻找解脱的大道。肩负起普渡众生的重任。
如果把世间的人分为两种:分别是没有觉醒的人和已经觉醒了的人。
有我相,是指执着于小我,有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观点。
有人相,是指常常根据人的外在相貌,性格,能力这些世俗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一个人。
有众生相,是指人们会根据种族物种,社会地位对生命进行等级划分和评价,以及区别对待。如现在社会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势利,只是表现的深浅不同罢了。
而有寿者相,是追求长生不老,永留世间。古代封建社会的很多帝王,很多痴迷于这点。但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逃脱。从这一点来看,足以说明众生平等。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曾发大愿,每一个来到五台山的人都可以见到他。只是文殊菩萨以何种身份示现,就不得而知了。这或许在委婉地提醒世人:要以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对待所有的生命。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北魏年间,腊月初八,庙里供斋。文殊菩萨示现为一个普通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还带着一条狗来到庙里。
妇女对着施粥人说:“自己要一份,两个孩子各一份,狗要一份。另外她肚子里怀着孩子,肚子里的孩子也要一份。”
施粥人听了火冒三丈:“斥责她贪得无厌,都给了四份了,肚子里的孩子没有出生,吃什么吃。”文殊菩萨就感叹说:“众生学佛,修行,修慈悲心,修平等心。可真遇到境界的时候,分别心就出来了。”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包括了世间一切法相,如果执着了就不是菩萨。众生执着了这四种虚无的相,就会不断轮回。如果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不执着于一个个相,烦恼就会从心而灭,从而跳出轮回。
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凡是看到佛像就拜的人,或者听到佛音就来祈求的人。都只是执迷于修行的表象,是邪门歪道,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
世间有很多人只知道烧香拜佛,但是没有一颗真正的慈悲心,流于一种表面的形式,是徒劳无功的。反之,如果不执着于表面的形式,却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热心助人,惩恶扬善,反而是真修行者,能见到真正的如来。
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不是说见佛不要拜。见佛就拜,但通过这个佛像显的相,咱拜的是一种恭敬心,敬畏心,谦卑心。这三种心都有了,就不白拜。
有一则民间故事:百姓都去庙里拜菩萨,却惊见菩萨也跪在自己的像前,求自己。菩萨告诉世人:求人不如求己。可见人是要向自己内求,向外修的。问题或是烦恼的钥匙在自己身上,关键时候得靠自己,别人只能起一个提示和指点的作用。自己是一切的因。
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跑到深山老林,离群索居,而就是在红尘俗世间。红尘是最大的道场,时时处处皆是修行。我们在人世间遇到的一切顺缘,违缘,一切人事物都是来历练我们的。红尘炼心啊。
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怎能修成正果?
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个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只是他眼中的世界,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不同的世界。因为每个人的来到这个世界的起点不同,身处环境亦不同,认知也不一样。所以看到的和理解的世界并不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是芸芸众生每个人的念组成了这个世界。一切皆是缘起。
写在最后: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尤其是这种流传了千年,经久不衰的经典,是真正的宝藏之书。能略懂一点,就能开启心性光明获得无上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