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7月16日召开,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针对性部署。会议指出,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过去四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大规模、更多层次、更优结构、更强韧性、更高质量的国内市场作为强劲引擎。今年以来,我国将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综合施策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5月份,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则给出了更加细化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快破解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
消费品以旧换新,是扩大有效需求、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在需求端,通过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撬动我国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巨大市场,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在供给端,扩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投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可以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能有效激活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
破除堵点卡点,需要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操作性,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汇聚政策落实的合力。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流通环节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数据孤岛等问题,确保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有机衔接,进而扩大交易范围、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深化分工体系、提高经济效率。政策协同发力,能有效打破各地各部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
当然,要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强国内大循环,最关键的还是解决制约国内大循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充足的动力。
做强国内大循环,“舒筋活血”至关重要。破解堵点卡点,不仅要求破除阻碍循环的空间“物理阻隔”,也需要消除制度层面的“化学惰性”;不仅要实现要素的“流量增长”,更要追求配置效率的“质变跃升”。当市场体系的“任督二脉”逐渐打通,国内大循环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屈晓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