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语言是儿童认知和思维的重要工具,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促使儿童能够在社会准备的合作交往中清晰地表达情感、想法和需求,继幼儿园师生走进小学后,这一次,我们的一年级老师们走进了幼儿园,共同探讨“基于幼儿语言经验连续性发展”的主题探索。
4月9日,张杨校区一年级组语文老师们来到竹园幼儿园,参与了一场幼小联合教研活动。此次活动围绕幼儿园大班语言集体教学及户外游戏观察环节展开双向融合教研,共同探索促进幼儿语言经验连续性发展的策略。活动中老师们运用头脑风暴、微格分析等形式,双向梳理总结推进幼儿语言连续性发展的支持策略,深入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

小学老师看幼儿园教学:
教育要向下看
老师们认真观看了竹园幼儿园的课堂展示《咕咚来了》。这是一堂以语言发展为重点的课,教师通过“传声筒”游戏导入,让幼儿感知信息传递中的偏差,理解“说清楚、听仔细”的重要性,接着教师通过分段式解读故事,运用“因为……所以……”等关联词提升表达的逻辑性,最后引导孩子结合经验讨论生活中“误传信息”的事例,进一步深化对“百闻不如一见”的认知,培养不轻信传言的理性意识和正确传达信息的语言能力。



小幼教师头脑风暴:
教学中的语言成长



在头脑风暴环节,针对大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咕咚来了》,在场老师们展开了热烈讨论,竹园幼儿园和竹园一年级的老师们对比了教学方法,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们结合课堂《咕咚来了》对提升小学语文素养展开探讨。

高志梅老师说到,小学课堂更加注重个性化指导,对于语言发展较慢的孩子,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心,对于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会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语言任务,如让他们创编情节更复杂的故事。高老师建议,幼儿园在故事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长句子表达的机会。

备课组长黄华老师提到,小学课堂会更紧凑,更注重系统的语言训练如识字、朗读和积累等,课堂上用开火车、小组合作等方法帮助孩子关注到同伴发言,在倾听和模仿中发展语言能力,幼儿园侧重游戏化和情境化,关注口语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江宇声老师提出,小学的课堂中,老师会请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清晰讲述故事经过,锻炼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在角色扮演中,让孩子模仿故事角色的语言与动作,强化他们的语言表现力与情感体验。

李岩老师提到,小学语文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多个维度,就《咕咚来了》故事而言,它为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优质素材,课堂上引导孩子深度理解故事内容,鼓励他们复述故事、角色扮演等助力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
微格分析:
解读户外游戏里的“童言稚语”
在微格分析环节,竹园幼儿园大班的陆老师首先分享了一下游戏前期孩子们是怎样商量合作,确定游戏规则并积极互动,过程中可发现孩子们的语言充满童趣与智慧。
接着,老师们从交往合作能力层面深入解读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童言稚语:从大班户外游戏及交流分享中,能明显看到幼儿语言经验的丰富与进步。孩子们在游戏里描述自身行动、表达自身需求、传递自身快乐,使语言运用更加娴熟。

为促进幼儿语言经验的持续发展,教师们也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如在游戏前引导幼儿制定计划,鼓励他们用语言阐述游戏想法;游戏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互动,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与表达;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全面交流分享,鼓励他们详细讲述游戏经历与感受。



幼儿园的语言是“玩出来”的,小学的语言是“用出来”的,未来,我们将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携手为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未来学习夯实基础,探寻出更契合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教育方法与路径,助力幼儿在语言学习之路上稳步前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