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万敏:每挖掘到一项非遗线索,都像捡拾到了一颗闪亮的“星星”|看见!2024泉城非遗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9:13:00    

我们和万敏见面的地点选在了济阳区文化馆。她说这里建成并正在开放着一个济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里面的展览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40余项非遗项目,可以更形象、直观地对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作为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科(文化遗产保护科)负责人,更是一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老兵”,万敏在这里对全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数家珍,让新黄河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表示,现在济阳区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以上8项、市级以上17项、区级以上59项。“我的工作可以用‘守护’和‘激活’两个词概括。一方面,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济阳的文化根脉,确保非遗项目不流失、不断代;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承方式,让非遗从‘活化石’变成‘活资源’,能够不断地融入现代生活。”万敏说。

今年4月份,第二批“泉城非遗人”名单揭晓,万敏成功入选。她说,从事这份工作像是打开一个个百宝箱,每个项目的独特技艺及代代传承的感人故事,总会让人心生感叹。“近年来,我们通过‘非遗+’及非遗赶大集模式,不断让非遗融入生活,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家门口的非遗’,全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我们同旅游结合,将黑陶、糖画、烙画等融入研学路线,孩子们可以参与体验,感受非遗温度,这在济阳街道董家村的研学基地做得是比较成功的,近两年来这类活动吸引了超10万人次参与,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记住了济阳文化符号。”

“人是非遗传承的鲜活载体,为传承好我们区的非遗项目,我们推动和落实非遗项目进校园,在多所学校开设了非遗课程,同时在文化馆开设鼓子秧歌青年夜校,发现非遗传承的年轻人群。”在鼓子秧歌青年传承上,万敏自己也参与其中,妥妥的是一名非遗传承人员,她们青年队伍还代表区里去济南市开展了演出,获得了观众认可。

“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策划非遗短视频宣传,当看到我们拍摄的非遗短视频在网上收获点赞和转发时,真的非常开心,感觉自己做的事十分有意义。”万敏表示,入选“泉城非遗人”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以此次获评为动力,与非遗保护的工作者们携手前行,让济阳非遗故事传播得更远。”

万敏动情地说,“从事这份工作,像是在捡拾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每挖掘到一项非遗线索,了解到其背后的传习和文化支撑,都觉得像找到了宝贝。作为‘非遗乙方’,我会以敬畏之心全力做好工作,守护好济阳的文化宝藏,让更多非遗项目以开放之姿拥抱未来。”

记者:刘瑞祥 摄影:冯松豪 剪辑:冯松豪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