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展景点由居民共创,窗阳台植物向市民征集,搬来三角钢琴邀大家“露几手”,花展落幕后景点还将“搬回”社区……今年的上海国际花展上,徐汇区分会场通过多种形式打造“全民花展”,希望探索出一条“市民共创共享园艺生活”的办展之路。
摆一台钢琴 与市民互动
淮海路上海音乐学院门口,从来没那么漂亮过。面朝马路的美育楼阳台上,长长的“花瀑布”倾泻而下,草地四周则布满各色娇艳鲜花,组成了“花漾春台”景点。
最“弹眼落睛”的,要数草坪正中的一架三角钢琴,旁边还竖起了一块牌子“尽情演奏,Play Me”。时不时会有人上前演奏,无论是业余选手还是专业学生,无论是外国游客还是本地居民,无论是弹奏者还是围观者,只要音乐响起便奏响了“艺术无国界”的乐章。

上音管弦系大二学生周嘉尔上前演奏了几首曲子,迎来阵阵掌声。“昨天回家时就看到这架琴了,想着今天下课后来和大家互动。自己平时练琴是在空荡荡的琴房,如今在鲜花环绕的户外,又有观众,仿佛技艺更上了一层楼,也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他告诉新民晚报记者。
今年年初,徐汇区“衡复音乐街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此次选择音乐街区作为花展主区域,徐汇区绿化部门希望将音乐元素充分融入花展,让市民感受到花与艺术的融合。“音乐文化体现着上海的城市气质,我们也一直希望将花艺与文化结合,打造诸如街头钢琴、音乐快闪等形式的互动。因此特地做了牌子,就是希望老百姓一起来玩。昨天钢琴就位之后,上至80岁下至8岁的市民都会来弹一弹,这就是音乐街区的魅力。”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绿地管理科科长曾俊说。
邀社区居民 一起做景点
市民共创的特色,也体现在徐汇区的其余花展景点中。曾俊表示,今年区内13个街镇都制作了花展景点,体现各自的区域定位和区域文化。而这些景点的设计方案,很多都邀请了社区居民一同参与。
比如,凌云路街道的景点主打生态低碳理念,主景是一套非遗竹编制作的硕大咖啡杯碟,周围搭配了竹编小鸟、蝴蝶、蚂蚱、音符等元素。曾俊透露,这些工艺品都是由非遗竹编技艺老师带领社区居民一起完成的。


又如,康健新村街道的“书香园林·绿韵康健”景点,周围摆放了许多书法画作,这也是出自居民之手。


区内的企业和商户,也被邀请来一同打造花展。落户徐汇的lego乐高,此次与湖南路街道一同共创了一扇“繁花音乐门”,乐高积木拼搭的“积木花”和花香四溢的真花交融,完美诠释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新民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积木花”尺寸不一,大的直径有数十厘米,小的只有分币大小。由于所需的“积木花”数量太多,湖南路街道也征集了多位社区居民作为“拼砌志愿者”一同搭建。



而在地铁常熟路站4号口附近的“网红花店”Uban Flower,也全情参与到花展的布景中。不仅为了此次花展更新了门头花艺装置,更听取了区绿化部门在色彩、选花方面的建议,只为让花店景致和旁边绿地的花展景点更完美融合。


而作为此次花展系列活动之一的“最美窗阳台植物”全民征集,更是反响热烈,至今已收到数十份作品。家住虹梅街道桂林苑的居民吴瑾将自家底楼天井变成了“诗意空间”,种植了矮牵牛、虎耳草、小雏菊等花卉,让院子充满温馨。“我希望将居住环境变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家园,用花香温暖邻里,让方寸阳台成为城市的‘绿色语言’。”她说。
落幕后展台 回到社区中
花展“取之于民”,也将“用之于民”。据悉,花展结束后,部分景点将“搬回”街镇,留在社区中继续供居民观赏。目前,斜土街道的展品已被预订,今后有望搬到日晖六村区域,与斜土市民园艺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进行结合。凌云街道的竹编杯子也会搬回小区绿地,成为社区花园一景,继续展示生态低碳理念。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上海将建成“千园之城”。而展望“十五五”,又一个“千园”目标已在眼前。“在公共绿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园’走进社区,将小区的绿地变成一个个‘社区花园’。如今市民出门三五百米就能走进公园,以后大家走出家门三五十米,或许就能看到花园,这是我们未来想探索的新方向。”曾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