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守住这座文化“青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8:21:00    

马来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内层层环绕的纪念墙。

南侨机工后人严崇财仔细阅读介绍父亲严福星的展板。

严福星的墓前修了一条小路。

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介绍,南侨机工纪念馆由一座百年建筑改建而成。

8月14日,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右三)、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右一)等中马两国代表为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落成剪彩。

从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的办公室望向窗外,吉隆坡市中心鳞次栉比的高楼间,有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地。

“每当有外国宾客来访,我都会向他们介绍这片土地。”陆兆福说,这里看上去没有那么“高大上”,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最重要见证地之一——吉隆坡广东义山(下称“广东义山”)。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4日至16日,一系列跨越中马两国的活动在此举行,主办方从世界各地邀请了1000多名嘉宾,其中来自中国的南侨机工后人、博物馆人员代表、文史研究者、侨界人士等有300余人。

“在海外华人民间社团主办的抗战纪念活动中,这次规模最大。”多年从事侨务工作和研究的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干评价。

广东义山是1895年以来广东籍侨胞的安息地,因为占地开阔、绿化绝佳,被誉为吉隆坡的绿肺与心灵的港湾。

早在1947年,广东义山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南侨机工纪念碑。今年8月14日,海外第一个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也在此落成。近日,广东义山宣布,将联合毗邻的福建义山一起申遗——力争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区。

“此处原为山坡,地势并不太高,但在130年里,这里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青山’。”林干感慨。从为千万海外侨胞修建安息“义山”,到竖起“华之魂,侨之光”的南侨机工纪念“碑山”,再到努力申遗保护一座获得普遍认同的文化“青山”,马来西亚粤籍侨胞聚沙成塔、积土成山。

●南方日报记者 王瑾 彭正子 发自吉隆坡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彭正子

留存无名英雄长眠地

安葬南侨机工等数十万粤籍侨胞

在广东义山,一条蜿蜒的石板小路穿过一片年代久远的墓地,尽头便是南侨机工严福星长眠之地。

此前,严福星被亲友记住的身份,是吉隆坡的士司机严崇财的父亲,关于严福星86年前作为南侨机工远赴云南的往事,一度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父亲在我9岁时就去世了。”严崇财说,那时是1959年。此后,他断断续续从母亲口中了解到关于父亲的故事碎片,知道父亲曾经作为南侨机工到过云南,在龙陵遇到母亲,生下大姐后带着妻女回到马来西亚。

成年后,严崇财曾想了解南侨机工的更多事迹,却无处可寻。直到2015年,一名南侨机工后人坐上严崇财开的车,两人闲聊中得知他们的父辈竟曾奔赴同一个战场。

“他临下车前告诉我,可以去吉隆坡隆雪华堂查找父亲当年的有关资料。”严崇财据此了解到父亲作为南侨机工的更多信息。

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严崇财翻出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笔记本,上面简单记录着父亲的信息:严福星,广东琼州(现海南省),第四批第七班,西南十三大队。

相关史料显示,严福星于1939年4月5日从新加坡启程,经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在昆明潘家湾接受训练后,入编西南运输处第十三大队,负责执行滇缅公路上的军需物资运输任务。

“之前我与周围的人谈起南侨机工,感兴趣的人并不多。”严崇财说,他只能默默地将这段往事藏在心中,鲜少提起。

去年,广东义山为了筹备“纪念马来亚二战蒙难人民公祭活动”,对南侨机工的抗战历史进行走访梳理,在一份资料中,记载着严福星于1959年去世,安葬在广东义山。

“我们立刻对那段时间集中安葬逝者的墓地片区进行查找,果然找到了严福星的墓。”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说,他随即通过电话与严崇财取得联系。

虽然严福星的墓在2005年经过一次翻新,但由于这片墓地普遍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通向墓的土路常年被杂草淹没,严崇财和家人“每次来拜山都要找好久”。广东义山特意修了一条从主路通向严福星墓的石板小路,以此告慰英魂。

今年8月16日上午,严崇财在杨博耀的陪同下前往父亲的墓。看着这条新修的小路,严崇财喃喃自语:“好靓,好靓。”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太久了。”严崇财说,很开心看到广东义山和其他华人社团重视这段历史,希望能持续。

“广东义山安葬了数十万粤籍华人同胞,也许还有其他南侨机工安葬在这里。”杨博耀说,“我们会一直搜寻下去。”

汇聚跨越国界的敬意

讲好纪念碑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3200多名奔赴云南的南侨机工,大部分来自马来亚(现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了表彰南侨机工的民族奉献精神,1947年11月30日,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在广东义山竖起“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该碑高耸、面朝北方——中国。

在广东义山每年举办的公祭活动中,人们都会到这座纪念碑拜祭。但是碑后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少人熟知。

据吉隆坡媒体报道,去年,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向广东义山提议:应该讲好这座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使的建议促使我们思考,能否将这个历史地标扩展为更完整的纪念空间,让大家对南侨机工的概念不再停留在名词上?”杨博耀说,广东义山决定,要在纪念碑的基础上打造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

说干就干。一年多来,广东义山董事们亲力亲为奔走于中马两国,多方挖掘与南侨机工有关的历史。

“时间太紧张了,很多事情需要当场拍板,我们不放心别人去做。”杨博耀说,他们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州华侨博物馆、厦门陈嘉庚研究会、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等机构,获得大量宝贵资料,并一趟趟从中国“人肉”运回吉隆坡。

作为公益机构,广东义山的董事全为兼职且没有报酬,作为主席的杨博耀是油漆涂料商人,但这一年来,他几乎忘了自己的生意人身份。

2025年4月18日,马来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正式动工,仅用不到4个月就落成。

该纪念公园以纪念碑为核心,在周边夯土打造出一道道环形纪念墙,象征滇缅公路的“二十四道拐”,墙上则镌刻着约3200名南侨机工的名字,“要让英雄的名字永久地保留下来”。

8月14日的落成典礼上,众多南侨机工的后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在纪念墙上寻找先辈的踪迹,他们用手抚摸着熟悉的名字,对着纪念墙鞠躬悼念并感慨:“这一趟来得太值了!”

纪念碑的正对面,是由一座百年建筑改造而成的“马来亚南侨机工纪念馆”。它用五大主题展区图文并茂呈现南侨机工的奋斗历史,并陈列机工制服、徽章、日记、水壶等文物复制品,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影音展区循环播放着南侨机工的纪录片,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欧阳玉靖在参观纪念馆后表示,南洋华侨子弟在中国最艰难时回国,帮助中国抗战,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一直铭记在心,纪念馆的落成“可以让中马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让南侨机工的精神化作中马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的动力”。

陆兆福是祖籍广东南海的第三代马来西亚华裔,他谈道:“虽然生长在马来西亚,但是身为华人,我们会为马中友谊作出贡献。”如今,马来西亚政府在多个领域与中国都有深入合作,南侨机工这段历史,更能加深两国之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南侨机工里不仅有华人,还有马来西亚其他族裔的成员,对这个群体的纪念,可以促进各个族群的团结,提醒大家珍爱和平。

义山申遗获广泛支持

让华人奋斗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广东义山建立于1895年,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义山之一。

在广东人的语境里,清明扫墓被称之为“拜山”。而“义山”则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对华人公共墓园的独特称谓。早年到马来亚打拼的华人客死他乡,华社合力买下一块山坡,用于安葬同胞。广东义山就是由广肇、惠州、嘉应、海南、潮州、茶阳(大埔)六大雪隆华团创办成立的,专门安葬粤籍侨胞。

如今,广东义山已是一座融合历史、人文、纪念与教育功能的“古迹公园”。这里长眠着多位重要的南洋华侨历史人物,包括吉隆坡的开埠功臣叶亚来、叶观盛、陈秀连等人,并建有“广东义山总坟”“纪念中华民国男女侨胞惨死坟”“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碑暨和平公园”等历史遗迹。

“吉隆坡几乎可以说是大马华裔同胞和华社共同努力发展起来的城市,义山见证着华人对马来西亚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陆兆福说。

在筹备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及纪念馆的同时,广东义山许下了更大的“愿”。杨博耀透露,他们计划联同毗邻的吉隆坡福建义山,向马来西亚艺术、文化和遗产部申请列为国家文化遗产区,并希望后续能进一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可。

“一座纪念碑如果没有提炼背后的历史故事,它只是一座碑。”广东义山副主席李振光说,去年年底,4名在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受聘为广东义山的学术顾问,他们将合力整理广东义山所有的华人历史资料,并进行现代化的表达。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廖文辉教授作为受聘专家之一,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义山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后人在逝者的墓碑刻上祖籍地及子孙姓名,以此回望故土,这也使得墓地成为重要的华人历史研究露天博物馆和资料室。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廖文辉说,“你们从中国来,也许很难想象海外有这样一个群体——能说汉语,有从小学到博士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保留中国华南地区的习俗文化,甚至有所创新,其中二十四节令鼓、高桩舞狮早在多年前就在马来西亚申遗成功,这几年也在中国爆火。”

近期,廖文辉向广东义山提交了方案,将园区内两栋旧建筑打造为广东义山历史博物馆和民俗文化馆。

“马来西亚华人对自己祖先的文化特别珍惜。”廖文辉说,正是秉持着勤奋节俭等中华优良传统,华人在马来西亚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为这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于义山申遗的计划,吉隆坡蕉赖区国会议员陈国伟表示将大力支持。他认为,义山应该成为华人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所在地,而成为文化遗产区,就能永久保留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根。“没有根的民族是不值得尊重的,跨越3个世纪的广东义山此举开创先河,敢为人先,值得鼓励。”

陆兆福也表示,捍卫义山就是捍卫华人的历史文化,这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社会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记者手记

在他们身上读懂

中华文化生命力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国家,华人是第二大族群,占比22.6%。多年以来,华人社群以其商业网络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

在吉隆坡采访期间,记者与多名华人聊天,他们或许从未到过中国,却能准确地说出自己是第几代华人,在中国的祖籍地,甚至细化到镇村。每年清明去“拜山”,他们都能看到祖先的墓碑上镌刻着家族的来源地。平时在家里,长辈也会孜孜不倦提起先辈当年“过番”打拼的历史。

他们不仅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英语,还能说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数家珍,对于自己华人的身份,也流露出强烈的文化自豪。

可以说,马来西亚华人是一个在海外成功守护并活化中华文化的杰出范例。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守护一份古老的遗产,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立和自信的表达。对于我们来说,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故事,或许能从另一个视角,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策划:罗彦军 统筹:林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