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打造绿色制造新引擎】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点“废”成“金” 向“绿”而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5:04:00    

编者按: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机制、推广服务等举措,成功培育了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凸显,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推出“打造绿色制造新引擎”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我省扎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碳”寻高质量发展底色的新成效。

眼下,随着我国首批新能源车电池陆续“过保”,废旧电池“退役潮”来袭。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104万吨,到2030年更将激增至350万吨。

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充分回收利用产业化,是减轻环境压力、保障资源安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的关键一环。

贵州红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厂区一角。

粉碎、浸取、除杂、分离、合成、结晶……这一系列工序下来,一块块废旧电池被彻底“消化”,焕发新生。近日,记者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的贵州红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这样的景象。

“新生产的电池级碳酸锂可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镍钴锰三元氢氧化物则用来制备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贵州红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玉欣告诉记者,废旧电池“回炉再造”,不仅可以解决电池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实现有价金属的循环利用。

红星电子是贵州较早涉足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自2016年落户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以来,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深耕锂电池材料再生利用研究和产业化,专注技术创新研发,构建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生态链,推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产业链闭环,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赢得了先发优势。

在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相较于行业普遍运用的“要什么拿什么”萃取工艺,红星电子自主研发的无机法再生利用回收工艺,可谓“技高一筹”。

红星电子自主研发的无机法再生利用回收工艺,采用还原浸取除杂技术,不仅能将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元素同步实现高回收,还实现了工艺用水全闭路循环,确保生产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目前,红星电子已形成年处理1.5万吨废旧锂电池及材料产能,镍钴锰回收率达98%以上、锂的回收率达95%以上。截至2024年,红星电子营收累计超20亿元。公司先后获得贵州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贵州省“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

红星电子废旧锂电池再生利用生产线规划图。

值得一提的是,红星电子投资4.3亿元扩建的废旧锂电池再生利用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今年内可完成主体厂房建设和大型设备安装,明年建成投产。届时,红星电子年处理废旧电池能力将较此前增加3倍。

抢抓新机遇,下好先手棋。作为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一核两区”产业布局的重要一极、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一核五区”产业的核心承载区,近年来,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抢抓产业发展风口机遇,着力构建“电池废料-材料回收-电池制造”产业循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新能源电池新型功能材料循环产业含“绿”量、含“金”量不断增强。

星茂新材料航拍。

数据显示:2018年起,工信部陆续公布五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总计156家。这一企业名单也被业内称为“白名单”。目前,贵州在“白名单”企业中共占5席,其中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就有3家。

除红星电子外,另外两家企业也正在积极布局,绿“动”未来。

目前,贵州中伟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建成退役电池、极片预处理产能3万吨,三元黑粉冶炼产能2.5万吨,铁锂黑粉冶炼产能1.5万吨,梯次利用100MW年处理产能,同时在后端建成粗/工碳的碳化提纯工艺,实现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

贵州星茂新材料有限公司布局的废旧动力锂电池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年处理5万吨废旧动力锂电池,年综合利用1.2万吨三元黑粉及3万吨含锂中间物料,实现年生产2.2吨电池材料和8000吨磷酸铁锂正负极材料,还可生产钴、镍、锂、锰等相关系列电池材料和回收铜铝废金属及浸出渣(碳粉)等,预计实现年产值20亿元。

百思特生产车间。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能源电池新型功能材料循环产业发展动能越来越强、链条越拉越长,得益于当地加快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绿色工厂”市场主体,让园区内的企业开展产业协作,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最大化,从而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比如红星电子与红星发展大龙锰业,两家企业通过管道连接,便可实现硫酸、硫酸钠等生产原料的互换,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运输成本。

此外,园区内的废旧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和中伟股份、百思特等电池材料企业联动开展合作,这也为延长产业链注入了强力支撑。

中伟三元前驱体生产车间。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伟股份、汇成新材料、凯金新能源、嘉尚新能源、红星电子、贵州能矿、百思特、重力科技、星茂新材料等优质企业的引领带动下,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日益完善,实现粉煤灰、锰渣及废旧锂电池材料等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有效推动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

据悉,2024年10月,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公告,公示了9个“无废园区”全国典型案例,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多元共治+智慧管理”无废园区模式成功登榜,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该名录的园区。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一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建

编辑 秦声

二审 牛波

三审 陈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