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别把我们当神经病!”听到“帕友”的呼唤,杭州有群人用爱握住颤抖的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7: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暖暖

自如地行走、迅速地抓握,让手保持静止,这类动作看似简单,对帕友(即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却遥不可及。控制不住颤抖的手,努力行走时前屈的体姿,让他们感到尴尬,或不自觉地回避与人交往,甚至闭门不出。

据统计,中国是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最多的国家,2021年患者数超500万,占全球近50%‌。至2050年,预计患者将达‌1050万‌,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升至583例/10万人,居全球首位‌,相比位列第二的印度(280万)高出3倍。

这并不是罕见病,但在病耻感作用下,患者刻意掩饰病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参与活动时以化名示人……这些,都让帕金森病成为一种隐匿的疾病。

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在杭州,有这样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聚焦消减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在四年时间里,用爱与包容握住了帕友颤抖的手,努力让“帕”不怕。

被禁锢的身体

在卜路芳的记忆里,外婆是个要强的人,做事雷厉风行,干活也很利索。前几年,外婆说感觉走路不太利索,那时一家人还以为是腿脚的问题。直到过年时,她在饭桌上发现外婆手有些抖,慈祥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严肃、呆板,端着面条时会洒出来。

不久后,外婆确诊了帕金森病,开始吃药控制,她成为卜路芳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位帕金森病患者。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为大脑中脑黑质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引发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潮新闻记者走访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后了解到:帕金森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同时还有10%左右的遗传几率。

杭师大附院帕金森病诊治团队的专家告诉记者,帕金森病的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部分。其中,运动症状是确诊帕金森病的关键,可涵盖为“慢、抖、僵、倒”,即行动迟缓(如系鞋带、写字等精细动作吃力,面部表情减少等)、静止性震颤(如手抖)、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如容易摔倒)。

“‘慢、抖、僵’中,‘慢’是必备条件,‘抖、僵’中存在一个便需要考虑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则表现为嗅觉减退、疼痛等感觉障碍,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如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以及抑郁、焦虑、妄想、视幻觉等精神和认知障碍。

专家还指出,帕金森病治疗有黄金期,即发病后的4-5年为早期阶段,俗称“蜜月期”,此期药物效果一般较好,但从早期到中期之间的“蜜月期”时长因人而异,因此建议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尽可能延长“蜜月期”。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受访者供图

对帕友来说,伴随帕金森病而来的,除了生理不适,还有病耻感。专家表示,在实际诊疗中,不少患者会因病耻感讳疾忌医、不遵医嘱,反而不利于病情控制。

张佳楠还清楚记得叔叔说话时无奈的语气。2021年,患有帕金森病的叔叔服用了大量安眠药被紧急送去医院洗胃,醒来时对不解的她说,“我觉得心里不舒服,(自己)很没有用,成了家里的负担。”

那时,张佳楠还是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大一新生,第一次认识到帕金森病耻感。不久后,她加入了学院的“让帕不怕”志愿服务团队,如今已成为团队的负责人。

这个2021年成立的志愿服务团队,也是全国首个聚焦消减帕金森病耻感的公益组织,依托杭师大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以及“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的医疗资源,构建起“医-校-社”协同服务体系。针对帕友存在的肢体震颤、心理封闭、社会融入难三大困境,团队创新推出“三维破冰”方案:通过居家微训练改善运动功能,开展团体心理治疗重建自信,组织乒乓球赛等文体活动促进社交。

目前为止,“让帕不怕”团队拥有132名志愿者,涵盖了杭师大临床医学、心理学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四年来,“让帕不怕”团队已累计服务3000余个帕金森家庭,志愿服务时长突破10万小时。

握住那双颤抖的手

进入杭师大读研后,卜路芳加入了“让帕不怕”志愿服务团队。

卜路芳介绍,帕友的病耻感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病耻感偶尔会因疾病症状感到轻微的尴尬或不适,不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二级病耻感会因疾病症状感到较明显的尴尬、羞耻或自卑,尤其在社交场合或与陌生人交往时,出现一定的回避情况。三级病耻感的帕友则可能存在自杀意识或实施自杀行为。

在过去,病耻感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却切实影响着帕友的生活质量,也成为“让帕不怕”团队开展志愿服务路上的一大挑战。

“有位30多岁的帕友,之前已经3年没有出门了。我们通过短信沟通等方式,慢慢地让她愿意加入社群,走出家门参与帕友乒乓球赛。”张佳楠回忆,去年5月份,这位帕友参加完比赛后还发来消息表示感谢。

走出家门后,帕友也仍然需要和病耻感做斗争。

金嘉璐还记得,有一回,第一次参加乒乓球活动的帕友徐阿姨(化姓)独自在旁边练习。作为志愿者的她注意到徐阿姨的手一直在颤抖,乒乓球一次次落在地上。金嘉璐走过去,在征得同意后,握住了徐阿姨的手。

“我的手覆在她的手上,一下子就感觉到她手部的颤抖。虽然在理论课上已经了解过帕友手部震颤的症状,但真正握住那双颤抖的手,有种直击心灵的感觉。她已经竭力在控制了,还是一阵一阵地颤抖,让我觉得非常心疼。”金嘉璐回忆,徐阿姨当时无奈地说,“你也感受到了,就是这样的”。而她只是握住对方的手,说,“我们一起试一下,”随后两人一起挥拍。

当球飞过球网,徐阿姨很激动。她说自己年轻时特别喜欢打乒乓球,但因为帕金森病已经很久没打球,也很久没参与体育活动了。那之后,徐阿姨成了“让帕不怕”团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唱歌、乒乓球、户外活动,她来了很多次,还带着朋友来。

日复一日,当帕友逐渐敞开心扉,愿意与志愿者交流,走出家门参与活动,“让帕不怕”的志愿服务方案也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

“让帕不怕”志愿者和帕友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张佳楠介绍,他们会通过评量表等方式确认帕友的病耻感等级和身体情况,在附属医院医生和医学院老师指导下,帮助帕友学习康复操,并根据帕友的不同情况上门服务、定期回访。此外,他们还结合帕友实际需求举办帕金森病科普讲座、乒乓球比赛等活动。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让帕不怕”团队对接的帕友们年龄大多在60岁左右,但也有小部分年轻的帕友。

张佳楠表示,有一位40岁左右的帕友周杰(化名),家里孩子还小,他确诊帕金森病后,既要工作养家,又要康复锻炼,夫妻俩的压力都很大,家里气氛也变得有些沉重。通过浙江省帕金森协会会长李珊介绍,“让帕不怕”团队联系上周杰,帮他学习康复操、做日常锻炼,有时还会辅导孩子做作业、陪孩子玩。周杰的妻子告诉志愿者,“你们来了,我老公的笑容感觉也变多了,家里氛围也变好了,不像刚确诊的时候死气沉沉的,大家都感觉有一股劲儿,相信我们可以熬过这一关。”

受病症影响,帕友的手部很难完成精细动作,但年轻帕友还需要工作养家。针对这类需求,“让帕不怕”团队依托学校、医院和浙江省帕金森协会的资源和支持,和社区、企业谈合作,为轻症帕友提供就业岗位。

成立至今,“让帕不怕”的团队足遍布杭州30多个社区,开展了300余场科普讲座,累计发放病耻感自测手册8000余册,建立患者心理健康档案,促成8家企业设立帕金森友好岗位。

“别把我们当神经病”

“神经内科的老师跟我说,帕友的内心其实是很火热的,只是被禁锢在了僵硬的身体里。”在实际接触帕友之后,张佳楠对此深以为然,很多帕友战胜了疾病带来的灰暗,积极康复锻炼,热情交友,生活仍然过得多姿多彩。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这一天对帕友来说,就像是过年。于是,早从几天前,帕友们就忙活起来了。

“帕友群里有些爷爷奶奶很喜欢给大家策划活动,今年早些日子,他们就说要在周五这天和医生护士打乒乓球比赛。平常还会约着一起出去旅游。”张佳楠笑着说。

“让帕不怕”志愿者和帕友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李珊前两天晚上还在准备11号当天的诗朗诵节目,因为表演人数多,不好约时间提前排练,她就挑好配乐、剪好了视频,发到帕友群里让大家提前熟悉起来。大伙儿就在群里你念一段、我念一段地发语音,听来颇有气势。

在平时,帕友群里也是热热闹闹的。分享自己写的诗、演唱的歌曲,有时还比一比谁写得更好,约着一起打乒乓球、一块儿出游,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热火朝天。参加活动回来,还会精心制作美篇书、剪辑视频和其他帕友一起分享。

李珊确诊帕金森病已有十余年,仍然开朗、健谈。她既是浙江省帕金森协会会长,也是医生,既能感同身受又有专业视角。许多帕友都愿意和李珊交心,他们共通的诉求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理解,别把我们当神经病。”

即使年龄、职业、爱好各不相同,情绪的波动起伏却是帕友的共同体验。李珊坦言自己算是看得挺开,但仍然会因为身体上的病痛不时感到沮丧悲观。好在有帕友间的情感联系,相互加油鼓劲,心情就又能好起来。

李珊曾给一位帕友展示沮丧时写的一首小诗,对方回复她这是沮丧之歌、应有续集。于是转天她就振作精神写了另一首诗,对方笑赞她创作了一首自强之歌。

手机里的一个个帕友群,无形连接起一个大家庭。某次,有位帕友自己停了药,突发不适后向其他帕友求助,好在大家群策群力,最终有惊无险。李珊还给“让帕不怕”团队介绍了不少帕友,一起参加活动,年轻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温暖着为病痛所扰的帕友。提起此事,李珊挺自豪。

杭师大附院帕金森病诊治团队的医生们也觉得,“让帕不怕”的出发点很好,帕友基于兴趣爱好多多交流、参与集体活动,保持好心情也有助于病情控制、积极康复。

今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与帕金森病走过多年,李珊希望,大家能用平常的目光看待帕友,在帕友需要帮助时能伸出温暖的手。

年轻的志愿者们看了看彼此,异口同声说,希望大家能对帕金森病多一些了解,对帕友多一些包容。他们还想摸索出“让帕不怕”可供借鉴、复制的模式,努力走出杭州、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让更多人用爱和包容告诉帕友——

别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