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在2025年贵州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贵州吉禹鸟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张谨荣获劳动模范称号。这位从黔东南州黄平县偏远山区走出的苗族银匠,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让古老的苗族银饰焕发新生,带领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小时候,我常常偷偷模仿父亲的作品,在废弃的银料上刻下各种各样纹样。虽然家里有‘银锤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但我心里早就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回忆自己童年,她的眼神透着坚毅。
2008年,张谨揣着不到6000元的积蓄在贵阳青岩古镇租下一间店面,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初期,传统银饰因款式陈旧无人问津,张谨敏锐地意识到:传承不是复制,必须让老手艺接住时代的目光。
她大胆创新,将苗族的龙纹、凤纹与现代简约风格融合,设计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银饰。这一创举让她一炮而红,订单纷至沓来。
“老手艺的根须深扎在家乡,但枝叶理当在更广阔的天空舒展。”2019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张谨带着徒弟和200多件融合苗绣、蜡染、织锦的创新银饰惊艳亮相,德国设计师用放大镜端详银镯内侧暗藏的苗语祝词,观众为银衣片在灯光下碎成流动的星河而惊叹。
在张谨的工作坊里,改变的不只是银饰的样式。许多人跟随她学习技艺后,可以凭一技之长在家门口谋生,她的徒弟里,已经有100多对夫妻结束跨省打工的分居生活。
如今,张谨的工作室与多所高校共建数字工艺实验室,年轻的设计师们用3D打印技术为古老银饰编织新图样。从偷学手艺的苗家少女,到非遗传承的领军人物,张谨用一把银锤敲出了三条路:一条是打破陈规的觉醒之路,一条是让乡愁落地的致富之路,一条是让传统走向世界的创新之路。她表示:“文化传承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更要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服务当代,扮靓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寒
编辑 罗昌
二审 谌思宇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