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魏霭琼 通讯员袁福国、沈君、滕藤蓓)中药材采收后该如何加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湖北中药产业。传统加工方式往往导致药材有效成分流失、切制困难,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近日,随着《恩施州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正式出台,这一难题终于迎来破解之道。
传统加工之痛 好药材卖不出好价钱
“恩施州虽然药材种植面积和品种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多以农产品销售或出口,精深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很低。”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恩施分局副局长何辉道出了产业痛点。
长期以来,恩施中药材产地加工设备简陋,方法五花八门,导致加工质量参差不齐,不少企业苦不堪言。
“18年的那次教训印象最深刻,向农户收购的药材28元一公斤,就因为粗加工的卖相不好看,30吨的药材最终以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贱卖掉了。”这种粗放式加工的弊端,恩施州中药材产业协会理事长蔡纯贵深有体会,以前大多都是药农采摘回来后自行加工,药材不经筛选,大小不一的药材在同一温度下烘干,烘干程度不一致,就会导致卖相不好看。
劲牌持正堂药业恩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昌强更直言,曾经因为加工工艺不规范,优质药材在市场上反而卖不上价。
楚信堂药业(鹤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立超也回忆道:“过去加工全靠经验,连水分控制都是‘凭感觉’。不同客户对水分要求可能在8%到11%之间波动,但我们无法精确掌控。”这种状况导致好药差药一个价,严重挫伤了药农和企业的积极性。
科技赋能 "鲜"工艺带来质变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困局,一直都备受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关注,转机出现在2022年。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湖北省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指导意见》,“华中药库”恩施州率先响应,开展规范研制工作。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晓亮的研究团队对黄连、黄柏、川牛膝等药材的趁鲜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论都是趁鲜加工质量优于传统方法,趁鲜加工能显著提高药材质量和合格率。”郭晓亮举例说,黄连中的巴马汀成分,趁鲜加工的含量高于药典标准,而传统加工方法则达不到标准。
规范制定过程中,楚信堂药业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企业。该公司在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恩施分局指导下,引进的六层动态烘干机,每层可设定不同温度,通过标准参数精准控制水分和温度。“这样既降低损耗率,又保证质量,还能减少成本。”刘立超介绍,该设备单日最高可烘20吨药材,年加工能力近万吨,不仅提升了加工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规范落地 全产业链迎来升级
2025年3月正式出台的规范,从机构与人员、加工基地选址、设施设备要求、工艺流程到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为中药材趁鲜加工提供了明确标准,填补了全省空白。
规范的实施效果立竿见影。胡昌强透露:"通过规范化,我们的客户从最初的十来个增加到100多个。"蔡纯贵则算起了经济账:"规范出台后,药企和加工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级加工,附加值明显提升。"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农户专注种植,企业负责加工,这样产业链才能健康发展。”恩施州药办主任张千宏表示,下一步将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在各县市遴选产地加工规范化示范企业,引领产业从粗加工向精细加工发展。
从“凭感觉”到“标准化”,从“卖原料”到“做精品”,湖北中药材产业正借着趁鲜加工规范的东风,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鲜”机。在这片素有“华中药库”美誉的土地上,一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