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位于江苏的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75家博物馆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选择,一系列精品特展、非遗展演全景呈现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上海博物馆,随着“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闭幕倒计时,超七成观众是从外地专程赶来,包括大量境外游客。当“China Travel”不断掀起热潮,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文化承载力,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
博物馆是历史文脉的物质载体,更是文明互鉴的天然平台。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凝结着民族智慧,是跨越国界的文化语言。从红山玉龙见证的中华文明起源,到丝绸之路文物讲述的中外交流史,每一件展品都是文明对话的使者。当外国游客在博物馆凝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国的历史厚度,更是人类文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温度。
提升博物馆的国际服务能力,是发挥桥梁作用的基础工程。随着过境免签政策不断调整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博物馆纳入行程,也对服务的便利性提出更高要求。北京各大博物馆均已接入Visa等国际通用信用卡支付系统,为海外游客提供了支付便利;不少博物馆在官网开设英文预约通道,优化涉外票务流程。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直接影响着外国游客的参观体验。
增强博物馆的国际传播效能,还需构建立体多元的话语体系。实践证明,精品展览本身就是最好的“国际语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复原漕运盛景,外国游客无需翻译即可感知水网纵横的东方智慧;南京博物院的非遗展演中,昆曲水袖与评弹丝弦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形成二次传播。从《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在法国引起轰动,到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南宁受到追捧,双向交流的展览机制正在打破文化隔阂,塑造更立体的中国形象。
博物馆作为“立体百科全书”,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它既需要在展陈设计上用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诠释东方美学,也需要在服务细节中体现“以文化人”的温度;既要有“引进来”的包容胸怀,也要有“走出去”的主动姿态。当文物保护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当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深度融合,博物馆就能超越地理界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