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4月17日,在教育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复合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医学院举行。会议期间,全国首个“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这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在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构建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新范式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会上指出,上海交通大学推动“4+4+X”培养改革的核心,是交大有责任继续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有底气做医工交叉本博贯通培养的先行者,发挥好交大医工的学科优势,就一定能填补中国医工交叉领军人才培养的空白,为医学教育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交大的智慧与力量。
上海交大副校长、交大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重塑医学发展格局的时代机遇,医工交叉已成为破解生命健康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路径。他强调,医学教育的未来在于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将依托交大医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的顶尖学科优势,整合人工智能、生物材料、大数据等前沿领域资源,构建“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化培养”全链条培养体系,根据培养进度适度优化培养周期,实现临床医学博士(MD)与哲学博士(工学或医学PhD)双学位深度融合。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依托医工交叉大平台、大设施和大项目开展创新研究,在未来成长为既能解决医学、工学等重大问题、又能引领科技变革的“医师科学家”“医师工程师”和科技行业领军人才。
本次大会得到了教育部、市教委、市卫健委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在会上强调,开辟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径,需要解决好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制、学段和学科边界,系统性推进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其他院系、医院、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更加开放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三是加强政策保障,营造全链条各个关键节点有力支持的政策环境。她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MD+PhD培养项目的顶层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学校的改革实践能成为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样板田”,为全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马杰指出,教育督导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医工交叉项目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契合,是教育督导评估改革重点关注的创新实践领域。她要求以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改革助力“学术共同体”建设,以学科“画像”助力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表示,根据教育大会上的部署,上海市高校的学科设置、人事制度、评价制度、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都将迎来全面改革。对各高校来说,必须选择更为聚焦、更具内涵、更能体现优势的发展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将以“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切入,进一步探索培养满足未来健康医疗需求的医工交叉领军人才。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市保健局局长胡鸿毅强调,全球科技革命推动着医学变革,复合型领军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上海作为医学教育高地,始终将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作为重要使命,通过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他期待以上海交通大学“4+4+X”项目为契机,创新培养机制,为健康上海、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范先群院士还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医学教育改革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学校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发挥医科和工科特色,以新医科引领医学教育改革,开展器官系统整合教学,建设人工智能医学教育大模型,并设立医工交叉基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打造多个科研平台,组建交叉创新团队,推动智能肿瘤等前沿领域研究。“4+4+X”项目紧密契合未来健康医疗需求,学校主动承担交叉人才培养改革任务,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前瞻思维的顶尖医学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此次“4+4+X”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项目的启动,是上海交通大学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将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新的范例,也为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原标题:《全国首个“4+4+X”医工交叉双博士项目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启动》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