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广州市教育局官网发布《广州市教育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强化广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十八条措施的通知》。通知显示,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扎实推进广州市下一阶段科学教育工作,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市科技局、市科协拟制了《强化广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十八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提及,广州将构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编制出台《广州市中小学跨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指南》,推动全市学校全面配齐科学副校长,开设学校暑期科技特色夏令营,鼓励有条件的区结合新建高中项目积极创建科学类特色高中,通过具体的18条措施,强化广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全市每所学校至少结对一所校外科普机构
《措施》提及,广州将强化科学教育专业指导和资源统筹。包括探索建立广州市科学教育指导中心,在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统筹、师资培训提升、课程开发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实验区、校建设和科学教育特色打造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和力量保障。支持和跟进各区建立科学教育专业指导力量或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
加强校外科学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合作。鼓励支持中小学与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合作机制,实现全市每所学校至少结对一所校外科普机构。开展100对广州市学校·科普机构“科学教育好伙伴”征集评选活动。
推进校外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开发。鼓励支持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单位,积极开发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以课外实践、研学等方式,面向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征集至少20门校外中小学科学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并鼓励支持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单位组织中小学生使用,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在全市推广模式。
构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
广州还将强化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包括构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年内组织开展全市学校探索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潜质评价方法指标的交流展示活动。探索出台符合广州学生实际的科学素养评价测评体系和工具。
构建教师科学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开展研究,提出科学、客观、合理评价教师贯彻科学教育理念、以科学教育育人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学校科学教育教学特色评价指标。对学校贯彻科学教育政策和理念,打造科学教育特色及人才培养成效的观测评价进行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新时代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和科学特色高中评价指标体系。
推动全市学校全面配齐科学副校长
《措施》显示,广州将编制出台《广州市中小学跨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指南》,开展全市跨学科(STEM)教育教学优秀课例交流教研活动。征集选编100项科学教育优秀课例,促进全市学校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推动全市学校全面配齐学校科学副校长,并进一步明确全市科学副校长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对参与实验区、校和特色打造的部分学校科学副校长履职能力开展抽查调研。全市推荐100名工作表现突出、履职能力较好的科学副校长,组织一次交流研讨,并由市编制发布《2025年广州市100名科学副校长工作实录》。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全市小学强化《科学》学科教师配备,组织开展广州市小学《科学》课示范公开课交流展示活动。开展科学教育师资能力提升培训,每年完成200名以上科学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广州将强化数字化赋能科学教育工作。包括启动全市中小学生科学实验大赛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将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开放性、探索性实验设计相结合,开展高质量实验教学和实验学习探究活动。鼓励支持各学校基于科技创新与应用前沿,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
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数字化档案。依托数字化赋能创新拔尖人才教育培养专题研究相关科技课题,开展创新拔尖人才成长及发展情况跟踪评估的研究。探索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数字化档案,逐步建立对参与广州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跟踪评估和回访联络机制。广州还将依托师资继续教育项目,每年组织开展1000名科学教育师资数字化素养提升培训。
鼓励结合新建高中项目创建科学类特色高中
在强化人才一体贯通培养探索方面,《措施》显示,广州将开设学校暑期科技特色夏令营。按照高校衔接高中学生、高中学校衔接初中学生、初中学校衔接小学学生的模式,动员广州地区高校、初、高中学开设不少于20期学校科技特色夏令营,组织具有科学热情和潜力的学生不少于1000人,开展暑期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学习实践活动。
广州将实施广州青少年科学导师计划。持续打造校园科普特色品牌活动,持续举办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在全市遴选中小学校共建“科学小记者站”,搭建青少年与科学导师对话交流平台。探索普通高校与普通高中协同育人模式。支持在穗高校与普通高中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建设,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科学、人文、艺术素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措施》显示,广州将拓展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渠道。持续实施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项目,每年培养不少于200人。在实施市“英才计划”的基础上,鼓励区、校自行启动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衔接,让“英才计划”模式遍地开花。
《措施》提出,广州将用3年时间(至2027年),在全市范围内选定100所中小学校,进行贯彻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理论的重点支持培育,列为科学教育实验预备队。2025年,首批对至少20所中小学进行支持培育。对其中的科学类普通高中培育对象,支持学校在硬件建设、特色招生、教学编班及特色课程开设等方面进行探索。鼓励有条件的区结合新建高中项目,积极创建科学类特色高中。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通讯员:穗教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翁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