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任峰:聚焦氢能创新 驱动绿色转型 为全球能源变革注入动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0:43:00    

4月28日,2025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共享经验成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在论坛现场,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锋接受了采访。

记者: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氢能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任峰:当前,氢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从现状来看,全球对氢能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许多国家都将其纳入能源战略规划。我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制氢国,并且在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技术都有显著进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也居全球第三。不过,行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生产成本高,以绿氢为例,其制备成本约是传统蒸汽甲烷重整法生产灰氢的4倍。从未来趋势而言,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政策持续支持,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预计2026—203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5万亿元,全球氢能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

记者:氢能行业发展面临着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难题,洺源科技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任峰:针对成本高的问题,洺源科技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发,通过构建以电化学为内核、多领域工程技术为支撑的复合型团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著等百余项知识产权,形成了覆盖动力系统总成、控制策略、电堆、核心部件的全链条技术布局。例如,通过优化电堆设计和控制策略,燃料电池发动机最高效率提升至55%以上,并且有效降低了单位功率成本。在基础设施协同方面,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制氢—储氢—用氢”一体化模式。例如,在燃料电池车辆运营领域,与多地政府及能源企业共建加氢站网络,并探索“车—站—网”联动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规模化应用摊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同时,针对船舶、重卡等长距离运输场景,公司正研发先进的氢储运技术,提升氢气运输效率并降低安全风险。

记者:请介绍一下洺源科技在氢能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成果与布局,以及这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任峰:洺源科技的技术研发始终围绕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多元化需求展开。在产品布局上,已形成MX、MI、ME、MP四大系列十余款功率等级20-400kW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可覆盖公交车、客车、乘用车、重卡、厢式货车、船舶、分布式发电等多场景应用,目前装机量已突破30MW+,累计运行逾千万公里。例如,为某船型定制的400kW船舶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实现了硫氧化物零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降低90%,续航能力达800海里以上,正在积极推进商业化运营。在技术布局上,承担了国家级《氢能驱动典型船舶关键技术》等重点项目,累计项目经费约6500余万元,形成了从电堆开发、系统集成到整车匹配的全流程研发能力。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将电化学技术与机械工程、热管理、智能控制等多领域技术深度融合,例如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控制器(FCU)响应速度达毫秒级,可实现零下30℃低温启动,适应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这些技术积累不仅使公司在国内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更推动公司成为少数具备船舶氢能动力系统商业化能力的企业之一,为开拓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市场奠定了基础。

记者:在当前氢能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洺源科技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规划?

任峰:洺源科技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技术垂直整合能力。构建了“核心部件研发—电堆集成—系统总成—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可快速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例如,从需求调研到样机制成,最短可在3个月内完成。二是场景化解决方案能力。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公司开发了适配公路运输的高功率密度机型、适配船舶的耐振动耐腐蚀机型、适配分布式发电的长寿命机型,形成了“一场景一方案”的精准服务模式。三是规模化应用验证能力。公司的产品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实现批量化应用,累计运行里程突破千万公里,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未来3年,公司发展规划聚焦三大方向:在技术攻坚方面,重点突破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核心技术,计划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营收的15%以上,新增专利80项,推动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再降30%;在市场拓展方面,深化在船舶、重卡、港口机械等“难脱碳”领域的应用,目标到2028年实现年装机量100MW,其中船舶动力系统营收占比提升至30%;在生态构建方面,联合高校、能源企业、车企成立“氢能动力创新联盟”,推动跨行业标准制定,打造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生态,助力我国氢能产业从“技术追赶”迈向“全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