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稳增长系列措施落地见效,今年上半年,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建材生产和市场需求保持稳定,部分产品产量增速回落,产品价格低位波动,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继续改善。
专家表示,当前建材行业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内部发展要素亟待调整,迫切需要加快转型,主动创新求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扭亏为盈
在江西上高南方水泥有限公司花园式工厂里,水泥用灰岩矿区一层层裸露的矿层如梯田般规整,周边是迎夏生长的茂密树林。矿石是生产水泥的原材料,江西上高南方水泥公司总经理王建波告诉记者,公司从源头入手,做到不浪费每一块矿石。“我们通过统一管理和赋能,实现了骨料、水泥、商混三大板块在产量、成本、销量和销价上的互相促进,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王建波说。
作为建材行业主要细分领域,处于下行压力中的水泥行业,今年上半年呈现出需求弱势不改、价格前高后低、效益同比改善的运行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8.15亿吨,同比下降4.3%,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5.7个百分点,产量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上半年水泥市场需求延续近3年总体下降走势,但降幅有所减缓。从下游需求分析,需求疲软主要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影响,叠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有所放缓、基建拉动不足及区域结构性失衡,导致水泥行业持续面临压力。”数字水泥网总裁陈柏林说。
从盈利状况来看,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上半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预计达到150亿元至160亿元,“这与去年同期水泥行业亏损11亿元形成鲜明对比,实现了扭亏为盈。”陈柏林分析,这一积极变化主要得益于上半年煤炭价格下降和一季度水泥价格取得阶段性回升。数字水泥网监测数据显示,1月份至6月份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386元/吨,同比增长5.4%;煤炭价格下降使水泥企业生产成本下降20元/吨左右。
近期,多家水泥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对比去年上半年盈利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多数公司表示,业绩改善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同比明显下降,水泥和熟料平均售价同比有所提升。
“上半年水泥行业利润虽实现扭亏,但全年压力仍大。”陈柏林介绍,一季度水泥行业实现良好开局。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强化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水泥行业企业“反内卷”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效。需求端下滑幅度减缓,价格同比实现回升,叠加煤炭成本下降带动成本下移,行业对比去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然而,进入二季度末,行业形势急转直下。“6月份和7月份,行业出现‘量价齐跌’现象,这一严峻形势使得上半年积累的盈利优势被快速削弱。”陈柏林认为,下半年水泥行业盈利压力依然巨大,需要企业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
创新产品矩阵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近日发布的数据,6月份,在建材分行业中,墙体材料、轻质建材、石灰石膏、矿物纤维和复合材料、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采选等6个行业产品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更新改造和建材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效应释放,对建材市场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加显现,带动隔热保温材料、复合材料等行业及建材消费市场创新求变。
在河北邯郸中材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基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洁净车间里,机械臂正进行着精准作业。玻璃基板经过清洗、镀膜、激光刻线等十几道精密工序的加工,一块1.92平方米的碲化镉发电玻璃最终下线。
“这是一条引领建筑能源革命的智能化生产线。”凯盛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猛介绍,碲化镉发电玻璃是一种能将建筑转化为“绿色电站”的神奇玻璃。相较于传统的光伏玻璃,碲化镉发电玻璃作为“能源建材”的核心优势在于,单位面积发电量更高;在阴雨天、早晚弱光环境下仍能保持较好发电性能;具有优异的耐湿热性能和极低的功率衰减率,安全性更高。
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逐渐形成更大产能,为建筑领域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推进技术迭代的同时,建材行业也在持续创新产品矩阵,相关企业研发了透光发电玻璃,能够在保证发电效率的同时,为建筑注入通透光影;创新性推出了光伏瓦产品,将发电功能融入传统屋面建材,让屋顶成为“能量源泉”。
有关专家认为,建材行业正在进入致力于既强更优的4.0阶段,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全面渗透,实现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
推进绿色转型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5月份,在重点监测的31种建材产品中,玻璃纤维布、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高岭土等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超过10%;矿物纤维和复合材料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5.0%。建材行业部分经济效益指标得到改善,得益于行业各领域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通过创新绿色科技,稳步推进绿色化发展。
装配式墙体、石膏板挂重物测试、石膏板养鱼实验……在北新建材(天津)有限公司工厂里,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新颖方式,展示北新采暖板、鲁班万能板、龙牌金刚板、龙牌国潮系列石膏板等产品的特性与应用。
北新建材总工程师董占波说,公司以绿色科技生产绿色建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后的固体废弃物脱硫石膏作为原材料生产石膏板,2024年共消纳工业副产石膏1523.78万吨。
全球每3只风电叶片中就有1只用到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的玻纤产品。走进233MW风电场,一座座180米高的“大风车”迎风转动,正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巨石淮安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顾建定说,充分开发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电源侧脱碳来中和玻纤生产中产生的碳,是公司破解碳排放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尝试。中国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也成为全球玻纤行业首个零碳智能制造基地,该基地实施绿色能源计划、零碳循环模式,基地绿色电力的使用比例达100%,使工厂实现“净零”排放。
据了解,巨石淮安已经建成47台风电机组,预计全年风力发电量超6亿千瓦时,碳减排量超40万吨,相当于15万个家庭全年的用电量。这些风机产生的绿电,一部分被输送到玻纤基地用于玻纤生产,另一部分送到千家万户,实现生产、生活电力供应的绿色化,形成了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应用的“微循环”。
创新驱动、主动求变,是建材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业内共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建材行业已经具备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条件。行业企业应遵循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的工作原则,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争取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较大进展。(经济日报记者 祝君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