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忠诚护航勇争先”江苏公安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举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09:41:00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生死何所惧,忠诚最无声。”

…………

为弘扬英模精神,激励全警担当作为,江苏省公安厅在全省公安机关邀请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于8月7日下午,举行“忠诚护航勇争先”江苏公安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报告会现场

典型的事迹感人至深,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深受感动的民警们表示,将把学习先进的成效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忠诚履职、挺膺担当,不断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奋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忠诚铸魂 以生命守护生命

忠诚是公安民警的底色,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警魂。

今年1月20日,大寒,是南京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午夜刚过,正在值班的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板桥派出所一级警员谢雨丰已成功处理3个警情。凌晨1点20分,接到有人跳水轻生的警情后,他争分夺秒赶往现场营救。在轻生男子跳入河中的危急时刻,他顾不得卸下单警装备,迅疾翻越高约1.5米的护栏。眼看那名男子就要被河水卷走,他没有丝毫犹豫,纵身一跃,奋不顾身跳进寒意透骨的水中,奋力向那名男子游过去。然而,冰冷的河水很快淹没了他。

“抓住我!抓住我!”执法记录仪最后记录下他拼尽全力的呼喊。

他牺牲后,战友们都在转发他在江苏警官学院就读期间挥笔写下的一幅书法:“见警管事创平安,责任担当铸忠诚。”从那时起,民警的使命感就已深深植入他的心中。

谢雨丰在进行射击训练照

2022年7月警校毕业以后,并凭借出色的表现,谢雨丰被选拔进了响当当的“王牌”战队——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龙虎突击大队。他说,要做,就做“尖兵中的尖兵”,从此,训练场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凭着这股“冲劲儿”,他硬是闯进了全省百名特警“尖兵”集训队的行列。

2024年8月,谢雨丰主动请缨、投身一线,来到板桥派出所。他经常说,“我年轻,还没结婚”,主动要求“值双班”,并迅速成长为所里的“多面手”。

在调解一桩纠纷时,细心的谢雨丰注意到老太太腿脚不便,家里条件也不好。待纠纷处理完,他主动说:“老人家,我送您回去。”到家后,他悄悄给老人塞了200块钱,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输入到她的手机里,轻声叮嘱:“您老要保重身体,有事随时联系我!”

老人非常感动,专门打110表扬他。那天,老人顺路到所里想看看他时,却被告知,小谢警官已经不在了……

痛失爱子的父亲强忍着悲痛说:“我们家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但国家多了一位英雄,我为儿子骄傲!”

在报告会上,他的同事齐晔动情地说:“‘人民公安为人民’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你、我、他用热血、用青春、用生命去践行的永恒誓言!”

在江苏,一代又一代公安民警将忠诚镌刻在心里,很多人每天都要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但他们从不退缩。

穿着厚厚排爆服的邓欢

全国先进工作者、淮安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四大队大队长邓欢曾10秒制伏挟持人质的歹徒,也曾夜间索降破窗抓捕重大犯罪嫌疑人。2008年,带着组织的信任,他牵头组建了淮安市公安局第一支排爆队。为了练就一双“精、准、稳”的“手”艺,他学起了核雕,刚开始时,经常划破手指鲜血直流,经过成千上万次练习,直到指尖能感知0.1毫米的力道变化。千锤百炼铸就的“肌肉记忆”,最终沉淀为在排爆现场长时间高度专注、心手合一的强大定力和操作能力。

2015年4月,淮安闹市区一施工现场发现一枚侵华日军留下的重约50公斤的旧炮弹,燃料还在,若发生爆炸,方圆50米内都将被夷为平地。邓欢和队友接报立刻前去处置。

排爆不同于其他工作,没有任何试错的机会。邓欢深知这一点,立即下令让队友们带着其他人员全部撤离,只留下自己单独处置。他知道,若炮弹发生爆炸,什么防护也没用。为了操作方便,他索性脱掉了笨重的排爆服,轻装上阵。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他,在大雨中与疼痛和死神较量了4个多小时后,终于将那枚航弹挖了出来,并成功处置。

17年来,他始终冲锋在排爆第一线,共处置涉爆类警情126起,安全处置转移疑似爆炸物、废旧炮弹400余枚。

“我的责任,就是‘以生命守护生命’,让和平年代的天空更加清澈安宁。”邓欢坚定地说。

民意指引 用行动践行誓言

江苏公安民警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民意为导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崔圣菊在社区走访

全国先进工作者、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西善桥派出所教导员崔圣菊,始终以社区为家,坚持把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作为行动坐标,将一个曾经的治安洼地打造成安全宜居的平安家园。

2010年,崔圣菊接手南京西善桥派出所福润社区时,这里1.3万余人,七成是流动人口,盗窃案一度多发,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她的警情记录本越写越厚。

“干社区民警,既要见微知著发现问题,更要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崔圣菊说,接下来的三个月,她全身心“泡”在社区,爬遍每一栋楼,挨家挨户走访建档,梳理问题清单,跑街道、找物业,逐一攻坚。白天,协调各方修缮围墙、加装电子防盗网;晚上,拉上保安和志愿者在小区巡逻,点亮社区“平安灯”。一年后,社区盗窃警情大幅度下降90%,她也成为居民信赖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为了及时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2011年,“小崔热线”应需而生。崔圣菊向居民们郑重承诺,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可以拨打她的电话,保证24小时接听,尽全力解决问题。热线刚开通那会儿,有位独居老人连续15天半夜12点来电“查岗”,只为验证“小崔热线”是否真的“保证24小时接听”。结果,小崔时刻在岗,老人向她竖起了大拇指。14年间,“小崔热线”共接打电话6万多次,解决了群众问题9000多件,从深夜调解家庭矛盾到凌晨寻找走失老人,从暴雨中疏通管道到化解邻里积怨,它被居民誉为“社区110”。

近5年来,她又依托线上线下同步感知、源头化解,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0余起,实现了“指尖上的服务”与“家门口的平安”同频共振。

“社区民警这枚‘针’,只有真正‘沉’到基层的土壤里,才能扎得深、立得稳。”这是崔圣菊用行动写就的感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居民对她的称呼,从“崔警官”到“小崔”,再到“崔姐”——这声声呼唤的变迁,正是警民鱼水情深最温暖的刻度。

朱修永和村里老人在一起(资料图片)

全国先进工作者、宿迁市泗洪县公安局半城派出所朱修永工作的地方有点特殊,在洪泽湖中央的穆墩岛。这里距离县城33公里,总面积1.96平方公里,居住着568家农户、2060个村民。上岛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单程需要10分钟。五年来,他几乎每天驾船往返,每次上岛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派出所驻岛警务室门前的国旗升起来。这是他扎根这片湖心岛、守护一方百姓的无声誓言——只要看见国旗升起,他就一定在!

2020年7月,泗洪县部分乡镇区划调整,派出所整合,需要安排一名民警驻守穆墩岛,朱修永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份重任,成为唯一的驻岛民警,也是整个岛上唯一的公务人员。还没等他理清工作头绪,严峻的夏季汛情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当时正值洪泽湖的汛期,穆墩岛周边地势低,湖水就像悬在头顶的“水盆”,连续几天的暴雨让水位猛涨,很快就漫上了堤坝。他和村干部迅速组织村民第一时间赶到坝上,当时,暴雨如注,堤坝在水浪的冲刷下不断垮塌,加固堤坝刻不容缓。

“会水的,跟我下,打桩!”朱修永一声招呼后,带头跳进水里,扛起沙袋。那天,70多斤的沙袋,他扛了100多袋,带领村民们向最薄弱、最危险的堤段发起冲锋,从中午12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等堤坝加固完成,才发现肩膀上的血迹早已把衣服和皮肉粘在了一起。

从此,他成为群众最信任的人,当年国庆节,穆墩岛村举行升国旗仪式,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升旗手。“既然穿上这身警服,就要成为百姓信任和依靠的主心骨!”他铿锵有力地说。

此后,他走遍了岛上每一家住户、每一处堤坝,熟悉每个人的名字。这些年,他帮助孤寡老人,调解民事纠纷,帮教问题少年,代办各类证件……百姓的困难,他都记在心里,竭尽全力解决,村民们都喊他“万能老朱”。

匠心逐梦 用热爱打磨平安

他们坚持工匠精神,以细致精致极致的作风追求更高更强,为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注入强劲动能。

孔德年和同事一起开展数据研判

全国先进工作者、扬州市公安局江都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孔德年从警25年来,始终与计算机为伴、与数据为伍,用“匠心”打磨本领,成为同事们交口称赞的“数据工匠”。

2001年,作为江都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大队唯一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民警,孔德年成为一名数据信息分析员。那时,他的同事们时常为了一条线索,风里来雨里去,靠一双脚跑遍大街小巷,用本子记录着密密麻麻的信息。为了提升侦查效率,孔德年钻研出初步的“刑侦追逃资源库”,差不多三四天就能比中并抓获一名逃犯。2010年,他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首批“百名追逃能手”。

2016年,他又和同事们一起,研发出合成作战平台,让破案流程实现数据化、可视化,大大缩短了破案周期,打击犯罪效率显著提升。

为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近几年,他带领同事们以合成作战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打造建设合成侦查中心,如今,全区一半以上的接触类案件,可以做到“上午接报案件、中午明确嫌疑人、下午就缉拿归案”。近5年来,他带领团队通过合成作战、数据赋能,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000余名,参与破案1900余起,帮助寻找走失和离家出走人员350余名。

“工匠打磨的是零件,我们打磨的是平安,容不得丝毫懈怠。”孔德年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连云港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副大队长张智恒,从警仅5年,就凭借过人的本领,成长为全国网络安全保卫领域的专业高手。在多次竞赛斩获全省第一名的基础上,2021年,他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网络信息安全赛项,荣获团体冠军、个人亚军。

守护“云端灯火”

1998年出生的张智恒对网安民警这份职业有着天生的热爱。2016年,他考入南京警察学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学习。大学四年,他放弃所有寒暑假,积极参加实战锻炼,先后参与了近30起案件的配侦工作。

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多类型网络犯罪专案攻坚、专项行动50余次,侦查研判涉网犯罪嫌疑人4400余名,帮助挽回经济损失2.1亿余元,多次斩断网络黑灰产源头。

“以忠诚担当守护‘云端灯火’,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张智恒说。

匠心精神,一直在传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能登上最高的山峰。

张家港市公安局法制大队案件办理全流程监督

今年5月,张家港市公安局法制大队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称号,这是继“全国模范公安单位”、全国“公安楷模”之后的又一殊荣。

他们在全省执法质量考评中连续27年获评优秀等次,违法犯罪警情实现17年连降。他们何以持续领跑、勇立潮头?

“在张家港公安,‘法治’早已刻入基因、融入血脉。”张家港市公安局法制大队民警代表黄丁香说。

2018年,他们首创推出以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法制员赵庆华的名字命名的法治工作室,推出的“八员工作法”成为全省典范。这支队伍英模辈出。从全国公安机关十佳法制民警唐冬青,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张旦忠,再到接下火炬的赵庆华,一代代张家港公安法制人,让法治的光芒永远璀璨。

他们永不止步,一直在抢机遇、闯新路。2021年,率先推出交通违法“掌上行政速裁”,全省推广;2023年,率先挂牌“全省公安法制业务培训基地”,承办全省公安法制条线骨干培训。

这两年,他们更加坚定地迈向科技赋能,又推出“AI法制员”系统,覆盖全部执法指引,无缝衔接公安业务平台,提供背景研判、审查指引、执法答疑——相当于为每个办案民警配备“24小时在线指导的资深法制员”,正悄然改变着办案生态。

“不把习惯当规范,要把规范当习惯。”黄丁香自豪地说,正是这样一份久久为功、滴水石穿的匠心,让张家港公安法治建设满意度连续14年保持全省领先。

文/苏公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