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泽牧、通讯员杨叶、刘丽明)4月3日,由三峡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研制的3.2米口径射电/毫米波望远镜“三峡南极眼”,在宜昌正式发布。该望远镜已成功部署南极中山站,并开展银河系中性氢和氨分子谱线天文观测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张毅介绍,“三峡南极眼”已首次成功进行南极银河系氨分子谱线的观测。“通过捕捉银河系中氨分子发出的特定电磁波信号,我们能研究星际空间中分子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他说,这些观测是揭示恒星诞生的摇篮,为理解宇宙物质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也为未来南极亚毫米波望远镜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年平均气温零下25℃,历史最低气温达零下94.5℃。极寒天气和大风环境,为射电望远镜的研发和架设带来极大困难。
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表示,2023年起,对接国家极地战略重大需求,三峡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南极天文合作研究。双方团队历经两年艰苦攻关,才突破极寒大风环境适应性改造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并在南极架设“三峡南极眼”重大科研装置。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在2000多年前写下《天问》。如今在凝望浩渺宇宙时,又多了一双深情的大‘眼睛’,叫‘三峡’。”他说。
据悉,待“三峡南极眼”望远镜进入平稳运行期后,三峡大学将派出科研人员奔赴南极中山站,参与探测宇宙深处的更多神秘信号。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