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红军长征路上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遵义会议是最为著名的事件。其实,除了遵义会议之外,还有一次影响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大会师的关键会议也发生在贵州,那就是盘县会议。
究竟是北上共同抗日,还是建立滇黔边革命根据地?1936年3月30夜,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在盘县九间楼召开会议讨论去留。
此前,红二、红六军团多次收到红军总部朱德、张国焘的电报,而电报内容有模糊乃至矛盾之处,这背后隐藏着张国焘的秘密意图。最终,盘县会议作出了放弃在盘县一带建立滇黔边革命根据地的计划,立即执行抢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的决策。盘县会议作出的决策不仅促成了三军大会师的目标,也实现了粉碎张国焘分裂红军的意图。
决策九间楼
随着红一、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的西北地区之后,红二、红六军团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胜利发展就成了长江以南――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最重要的柱石。
红二、红六军团在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直接牵制蒋介石国民党大量兵力。从1935年2月初到1935年9月,国民党军队对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围剿”,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第三次“围剿”的兵力由第二次“围剿”的80多个团增加到130多个团,并且完成了对苏区四周的封锁线,红二、红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苏区已陷于比较孤立境地。
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和争取主动,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中旬从湘西北的桑植地区开始战略转移,转战至湘中,向贵州石阡、镇远、黄平实行战略转移。1936 年 1 月 7 日,在贵州玉屏县境内消灭阻截红军的黔军蒋在珍一个营,进入石阡、江口地区,休整一个星期后,又挥师西进。
1936年2月初,红二、六军团强渡乌江天险鸭池河,转移到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一带,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创建了川滇黔新苏区。然而,蒋介石又亲临贵阳,重新部署6个纵队10多万人马,气势汹汹地想要包抄根据地。2 月下旬,为粉碎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反动武装欲将红军“聚歼于赫(章)、威(宁)以北地区”的阴谋,红二、红六军团撤出贵州毕节地区,向安顺地区转移。由于国民党军队已在通往安顺的道路上布下重兵,红二、红六军团遂放弃去安顺的计划,改向乌蒙北麓前进,与敌人展开回旋战。历时近1个月,红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大踏步的运动中调动敌人、疲惫敌人,在以则河、哲庄坝、来宾铺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摆脱了强敌的围攻,变被动为主动,于3月28日到达盘县、亦资孔地区,胜利完成了艰难而复杂的回旋作战任务,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支有生力量。
这就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中的典范战例之一——乌蒙山回旋战。毛泽东曾高度赞扬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盘县、亦资孔地区交通不便,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地形和经济条件都有利于红军坚持斗争。红二、红六军团决定在南北盘江一带建立新的根据地。
但红二、红六军团在进入盘县之前的3月23日,朱德、张国焘曾来电建议红二、红六军团“设法渡过金沙江”北上,到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或在滇东边行动。因这份电报没有肯定的意见,又由于这关系到红二、红六军团今后的战略行动,所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当时没有匆忙作复,而是采取了比较慎重态度,于3月29日才致电红军总部,将红二、红六军团意在南北盘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打算与朱德、张国焘进行磋商,请求决定红二、红六军团的行动。30日,接到复电,但究竟应否过江,仍未直接作出决定。
3月30 日夜,军委分会成员、军团负责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 张子意、李达等领导在盘县召开会议。会议召开的场所叫九间楼,始建于1928年,楼体为木制穿斗式梁架,单檐歇山顶式。因上下两层各九间,它被当地人称为“九间楼”。
会议对电报进行了分析,认为朱德、张国焘的意思还是以北渡为妥,并总结了以往建立根据地的实践经验,审时度势,从更长远的角度分析了红二、红六军团的今后战略方针:如果继续留下来,将面临孤军在江南、没有友军策应的局面,只有利于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对我军进行“围剿”,目前虽有在这一带建立新根据地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是相对于以往的斗争形势而言,只局限于滇、黔两省个别地区,最终能否保证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还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就全国的形势而言,当时红军的主力已转向中国的西北方,陕北已成为红军的抗日前进基地。因此,尽管目前有条件在南北盘江建立革命根据地,但为了全局的战略要求,会议经过慎重研究,最后毅然作出了放弃在盘县一带建立滇黔边革命根据地的计划,立即执行抢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的战略性、转折性、关键性决策。

图为盘县会议会址
电报背后的博弈
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先行北上后,一直在努力寻找红二、红六军团的下落。1935年 9月29日,周恩来用明码发电询问红二、红六军团情况。任弼时代表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立即用密码给周恩来回电,并要求恢复失联的通讯联络。
然而,任弼时的回电被张国焘截获。原因在于,这部电台原本是中革军委以前与二、六军团联系所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被调整给红军总部使用。
这背后和张国焘试图分裂红军的意图有密切关系。张国焘自恃掌握红四方面军8万多人,与党中央唱对台戏。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责令张国焘立刻取消他的一切“中央”放弃反党的倾向,但张国焘仍不思悔改。
因此,张国焘有意切断党中央与红二、红六军团的联系,目的还是要同党中央唱对台戏,继续从事分裂活动。张国焘规定发什么电报都得经过他,不经过他不行。
1936年 2 月12日,红二、红六军团收到电报:“你们即应单独行动,暂不宜渡江,即在黔、滇、川、湘、鄂广大区域作运动战,争取你们新的根据地。”
1936年3月23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电报:“……我们建议在你们渡河技术有把握条件下及旧历三月水涨前,设法渡过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你军并不十分疲劳,有把握进行运动战时,则在滇黔边行动亦好。”
至此,电报指示的战略意图开始模糊。红军总部电文没有完全肯定,但提出了红二、红六军团渡江北上的意图,电报还详细列出了五个可供渡江的渡口地点。这和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设想发生冲突。
3月29日,为了弄清来电意图,红二、红六军团回电请求红军总部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最近国内和国际事变新发展情况,我们不甚明了,及在整个战略上我军是否应即北进及一、四方面军将来大举北进后,我军在长江南岸活动是否孤立和困难,均难明确估计。因此,我军究应此时北进与主力会合抑或留在滇黔川边活动之问题,请军委决定,并望在一、二天内电告……”
3月30日,红军总部迅速来电建议,“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亦可先以到达滇西为目的,我们当尽力策应。”
一系列电报,越来越明确地表达了渡江北上的意图,但电报也没有将这一意图作为绝对明确的要求。因此,红二、红六军团连夜召开了盘县会议。
团结的遗产
萧克回忆,渡江北上是盘县会议讨论的一个重要决定。对二、六军团同四方面军会合,进到陕甘宁,这是带关键性的决策。对尔后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也有重大意义。
然而,红二、红六军团当时对张国焘的行为以及意图并不了解。萧克回忆,在盘县时,接到总司令部的电报,署名是朱德总司令和当时窃据总政委的张国焘,我们对一、四方面军会合时张国焘闹分裂反中央的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据《任弼时传》记载,朱德在谈到红二方面军即红二、六军团渡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前后经过情况时说,张国焘在没有决定北上之前,是想叫二方面军在江南配合他,他好在甘孜呆下来,保存实力,他的“中央”就搞成了,他想北上时,才希望二方面军渡江北上,但又怕二方面军和他作对,搞不到一起。
事实上,张国焘的分裂企图再度被立场坚定的红二、红六军团粉碎。
1936年 7 月 2 日,红二、红六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形成了任弼时、朱德、贺龙、刘伯承、关向应、王震等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行径的强大正能量。
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企图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控制红二、红六军团,派人按他的意图送来一些文件和材料。红六军团政委王震发现里面有诽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内容,立刻下令把文件烧掉,并及时报告任弼时。任弼时要求,让张国焘派来的干部只准讲团结,不准讲反对中央、反对毛主席和一、四方面军的问题,送来的材料一律不准下发。贺龙也严肃地说,张国焘分裂中央是错误的,材料不能发。张国焘提出要开联席会,其实是想以多数压少数,也被红二、红六军团拒绝。
张国焘在得不到广大指战员支持的情况下,被迫同意共同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从而维护了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在 1936年 10 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泽东将红二、红六军团组成的红二方面军“赞助”作为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关键因素。邓小平也充分肯定地指出,要正确评价红二方面军,尤其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写遵义会议之后,红二、六军团是拥护毛主席北上路线的,他们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开始长征;二是写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红二方面军推动了红四方面军北上。”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曾成贵在研究盘县会议的文章中说:盘县会议只是中国共产党辉煌厚重历史的一个细节。可是,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它也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前进的一环。
盘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兴宇表示,实践证明,盘县会议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推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壮大抗日力量,实现革命大势奠基西北,起了重要作用。盘县会议的知名度还需要时间慢慢发酵。截至目前,召开过两次盘县会议纪念会,也拍了纪录片和电影,将来还可以结合全省四大“文化工程”做一些拓展性的工作。
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肖郎平
编辑 向淳
二审 袁鹏
三审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