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反复咳嗽、气促,病根竟是一根鱼骨卡在肺里。
65岁的陈叔辗转多家医院,经历了一次CT、三次门诊和多次对症治疗,咳嗽咳痰的症状虽时好时坏,却始终未能根治。直到今年3月,他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下称“市十二医院”)呼吸科查出真正病因。经过纤维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揪出左肺不规则鱼骨后,陈叔症状随即好转,术后3天出院。

回忆最初症状时,陈叔以为只是老毛病复发,此前在其他医院的检查多被诊断为肺炎或支气管炎,接受抗生素等治疗后,症状短暂缓解,但不久便再次发作。由于病情反复,原因不明,他的情绪也逐渐焦虑。
在市十二医院的检查中,胸部CT影像提示左下肺支气管内存在疑似异物。该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陈子谓在详细追问病史时,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陈叔曾在一年前吃鱼时有过剧烈呛咳的经历。
结合影像结果和既往病史,陈子谓高度怀疑存在气道异物滞留。随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陈叔的支气管内确实嵌有一块异物,周围组织已出现化脓性炎症反应,长期困扰陈叔的“元凶”终于现形。

左下肺支气管可疑异物影像
“误吸异物是引发不明原因咳嗽的重要病因之一,而且误诊和漏诊率都很高。”陈子谓介绍,临床中常见的气道异物包括鱼刺、骨块、假牙、坚果、玩具零件等,即使成年人在没有明显吞咽障碍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误吸。一旦异物卡在支气管内,便可能导致持续咳嗽、反复感染,甚至引起肺功能损伤。

在抗感染治疗控制局部炎症后,医院于3月27日为陈叔实施了纤维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术中,团队通过支气管镜进入肺部,在左下叶支气管内发现一块不规则块状鱼骨。异物嵌顿于支气管亚段,局部黏膜肿胀、鱼骨部分软化,增加了手术难度。
手术过程中,团队先用异物钳轻轻牵拉,使鱼骨松动,再改用异物网篮尝试取出。经过多次配合操作,最终成功将一块约1.3×1.5厘米的异物完整取出。术后,陈叔的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缓解,第3天顺利出院。
陈子谓表示,鱼骨作为常见的异物之一,其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风险也存在差异。块状鱼骨表面较光滑,容易滑入气道并深入肺部;而条形鱼刺则更容易刺破气管,形成气管瘘,但较难滑入深部气道。
无论是哪种形态,异物在气道内滞留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急性期可致气道阻塞、呼吸困难,慢性期则可能发展为阻塞性肺炎、肺脓肿、甚至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
陈子谓提醒,公众平时进食时应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尤其是老人、小孩和有吞咽功能减退的人群。如果进食后出现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或反复肺炎,应尽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排除异物可能。
“若误吸异物引发急性气道梗阻,可立即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他补充说,公众应加强气道异物的认知,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周艳梅 廖温勃
【作者】 厉思璇
广东健康头条